欢迎来到365365体育投注网! 今天是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弘扬法治,崇尚文明。

从高考的恢复看“法治”对个体自由平等等权利的保护

时间:2014-10-10 点击:  次

      ——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

来源:南方法治报

黄雪珠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一套频道隆重推出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指导拍摄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全景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此剧看点很多,有对文革结束改革初期那段历史的真实复原,第一次用电视桥段披露了邓家人的生活细节、首次出现党内斗争字眼、国家政策出台背后的博弈等等。剧中邓公角色塑造非常丰满,

有身处逆境的不卑不亢、积极争取为国出力机会的勇于担当,有面对主义路线意见分歧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英雄本色,有面对家人、同事、下属时亲切和蔼、不拘小节的长者风范。这是历史正剧的魅力所在,知难而上是以令人动容。只有经历过大悲大喜、大起大落而心怀报国之志的人才能在认清现实残酷的情况下选择不顾个人利益挺身而出,而非见风使舵、明哲保身。 

一直以为政治和政治家离自己很遥远,但是当看到邓公决定恢复高考的情节时,眼泪竟然夺眶而出,看罢心中积累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这种感慨或许来得有点不太应该,因为那个时候本人尚未出生。但是,一个亲眼目睹父亲面对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老泪纵横的后辈或许可以有资格说一声:谢谢您,邓大人。 

1963年,文革还没有正式开始,家父参加高考因为家庭地主成分,寄到村子里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被当时的村干部扣下——地主阶级的小孩怎么可以上大学?可是这个“地主”是按一个生产队一个指标评选出来的,除了两间夯土盖的瓦房,别无其他。“读书是没有出路的”,祖父一怒之下让正在上初中和小学的另外三个儿子全部辍学回家务工。作为长子的父亲由此开始长达15年的光棍挑夫生涯,直至1978年进入村小学担任代课教师。从二十岁到三十五岁,那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青春。而43年之后,他的女儿顺利地参加高考并被录取入学——法治是两代人不同际遇的根本原因。 

当社会开始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的时候,公民的人格尊严荡然无存。“以阶级斗争为纲”或许符合当时国家统治需要,但是不顾个体情况差别和具体行为表现就剥夺其正常生存发展权利总是不对的。

事实上正是如此,当最开始选择推波助澜或者明哲保身的人未经法律程序被剥夺自由、人权的时候,他们遂发现法治是那么的重要。 

一个小小的高考政策给予了1977、1978年共1160多万报名考生改变命运的希望,最终汇聚成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认同。与社会整体相较,个体的力量总是薄弱的,但是任何一个个体的自由平等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法治”便是个体自由平等等权利不被侵犯的最大保障。